创业板估值修复仍有空间,分析师看好可持续性
创业板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,而政策改革与资金流入正共同构筑其上涨的新动力。
“创业板的整体估值修复仍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。”开源证券的这一判断在近期市场中引起广泛关注。
在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,证监会主席吴清关于创业板改革的最新表态,再度点燃市场对这一创新板块的期待。
10月27日,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,将“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,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”。
这一政策利好让投资者不禁回想起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,指数一年内上涨25.12%、大幅跑赢主板市场的辉煌历程。
01 改革红利:回顾历史,展望未来
2020年6月,创业板启动注册制改革,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,包括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、日涨跌幅放宽至20%、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等。
这些改革举措释放了巨大的市场活力。
在2020年8月24日至2021年8月23日的一年间,创业板指累计上涨25.12%,大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(2.85%)和深证成指(7.85%)的涨幅。
板块内牛股辈出,69家公司股价实现翻倍,其中阳光电源、联创股份累计涨幅超600%。
如今,随着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,市场对创业板的历史表现与未来潜力再次充满期待。
02 估值现状:低位提供安全边际
截至2025年10月17日,创业板指市盈率(PE)约为41倍,处于2010年上市以来由低到高36%的分位数水平。
从国际比较视角看,创业板指的估值分位数明显低于国际市场同期水平。
美股标普500市盈率处于2005年以来95%分位数、纳斯达克指数更是高达87%分位数。
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尹浩指出:“从历史和国际比较来看,当前创业板指估值仍处于较低位置”。
创业板估值偏低的现象与其行业结构密切相关。创业板指高度集中于新能源、电子通信、医药生物、计算机等代表中国产业升级方向的行业,是“新质生产力”的核心载体。
在当下AI产业周期浪潮中,创业板仍具有较大估值抬升潜力。
03 驱动因素:多元动力助推估值修复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2025年,资本市场政策预期是支撑创业板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年内监管层多次表态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,增强市场对板块长期活力的信心。
深化创业板改革中,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、优化发行上市机制等举措,利于创业板长期健康发展。
这些政策不是短期刺激,而是长期制度支撑。创业板是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重要战场,相关政策有望长期利好创业板。
资金面持续改善
资金流向是影响创业板估值修复的关键变量。自2025年6月以来,非宽基型ETF规模快速扩张,6-8月净流入累计2279亿元,成为本轮行情的关键拐点。
虽然9月创业板ETF规模有所回落,但8月曾出现显著放量。
在“选行业”比“选个股”更为关键的环境下,创业板本身覆盖新能源、半导体、医药和AI等多元赛道,若后续增量资金继续通过主题ETF流入,创业板的整体估值修复仍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。
企业盈利改善
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是估值修复的坚实基础。上半年创业板企业盈利表现良好,1384家公司中1028家实现盈利,且二季度业绩环比改善明显,印证经营持续向好。
据Wind分析师一致预期,创业板2025年全年盈利增速长期维持在25%以上,较去年负增速改善明显。
这种盈利改善的趋势在创业板多个核心板块中均有体现。电力设备板块供需格局改善后盈利有望回升;电子通信板块中长期景气度高;医药生物板块基本面出现拐点。
04 结构分化:板块轮动中的投资机会
2025年创业板内部出现明显结构性分化。
已率先反应利好的板块是AI算力和创新药板块。
AI算力板块受国产自主可控政策支持,且阿里等产业巨头创纪录的资本开支和强劲业绩增长支撑高景气。
创新药板块则在技术创新与出海订单提振下,呈现结构性高景气。
处于估值修复阶段的板块包括半导体和新能源板块。
半导体板块7月下旬以来在“国产替代”逻辑强化下表现较好,全球硅片涨价、AI芯片需求持续等因素推动估值修复。
新能源板块当前处于估值修复初期,市场情绪回暖源于“反内卷”政策推动行业产能出清和固态电池技术突破。
05 风险提示:前行路上的挑战
创业板未来的估值修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投资者需警惕多重风险因素。
未来可能干扰创业板行情的海外因素包括:全球宏观经济政策、国际竞争与地缘政治、外资动向等。
美联储政策是核心变量,若其暂停降息或释放“鹰派”信号,可能引发全球成长股估值回调。
美国通胀数据反复也可能限制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,影响市场流动性预期。
具体而言,投资者需特别警惕的风险点有四个:中美贸易与科技竞争风险、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、企业盈利不及预期风险以及交易过度拥挤风险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,博时基金尹浩建议可通过创业板指数ETF投资创业板,主要因其具有分散风险、成本更低、交易便捷等优势。
06 未来展望:震荡中逐步向好
展望未来3-6个月,创业板指数或将“在震荡中逐步向好,动能由风险偏好驱动,转为基本面与资金面共同驱动”。
从宏观环境看,当前货币政策整体宽松,两融余额维持高位,科技赛道ETF持续流入,利好偏科技属性的创业板。
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表示,短期看,政策合力将加速A股的长期估值修复进程;中长期看,一个更具包容性、适应性和吸引力的资本市场,其长期投资逻辑也日益坚实。
随着“十五五”规划产业政策的逐步落地,以及AI算力需求落地、技术迭代、创新药出海等产业信号的释放,创业板有望迎来新的增长周期。
回顾2020年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的表现,指数一年内上涨超过25%,69家公司股价翻倍,千亿市值公司数量从改革前的9家增至19家。
如今,随着新一轮深化创业板改革的启动,历史与当下基本面共振,创业板正迎来新一轮投资价值释放期。
基金经理尹浩认为,未来3-6个月创业板指数将在震荡中逐步向好,动能由风险偏好驱动转为基本面与资金面共同驱动。
随着“十五五”规划产业政策的落地,以及AI、新能源、创新药等产业信号的释放,创业板的估值修复之旅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|
|